金融法学前沿
  • 一行三会谈金融监管
  • 本文为央行行长周小川、银监会主席郭树清答记者问

    19日上午,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党的十九大中央金融系统代表团开放日上回答了记者提问。以下为文字实录:

    汇率:人民币波幅的扩大,并不是当前最紧要的事

    记者:我是彭博新闻社的记者。十九大报告提到了中国金融市场会进一步开放,市场也在猜测人民币很快就会扩大波幅,现在是不是推动人民币扩大波幅的好时机?央行推动这项改革的时候主要考虑哪些因素?现在来看人民币汇率是十分稳定的,现在是不是推动人民币资本项目进一步开放的好时机?什么时候可以实现完全可自由兑换?谢谢您。

    周小川:汇率的浮动更加依靠于市场供求关系来决定,以及人民币更多地成为可自由使用货币,是一个长期的进程。尽管过去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这个过程还没有走完,所以今后还会继续向前推进。至于时机,当前也不是什么特别的时机,但是总的来讲,在7月份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总书记和总理的讲话都强调要进一步扩大金融开放,有这个信号。昨天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又对开放、引进竞争机制作了强调,所以在这样的环境下,无疑会进一步朝着这个方向发展。

    至于人民币波幅的扩大,并不是当前最紧要的事。首先,当前的浮动区间已很少能限制到汇率,汇率变化主要取决于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当然,有时候扩大一下汇率浮动区间,也是释放一个扩大开放的信号,显示汇改会继续向前迈进,汇率主要由市场决定。但大家也要注意到,扩大波幅并不是当前最关注的重点。

    另外几个重要方面,包括市场方面的对外开放,“沪港通”、“深港通”、“债券通”都是市场方面的连通,还有“一带一路”也是市场方面的连通,此外机构方面的合作,以及金融市场准入也会进一步对外开放,请大家更全面地关注开放的内容。谢谢。

    双支柱框架利于币值稳定和金融系统稳定

    记者:我是中央电视台的记者,我的问题想提给周行长,十九大报告提到了“双支柱”的调控框架,未来怎么去协调两者之间的配合?怎样进一步完善和健全这个“双支柱”的调控框架?谢谢。

    周小川:这个问题如果展开说会很长的。大家也都知道,中央银行在调控方面,首先是运用货币政策,对此各类教科书里都有所描述,但是在全球金融危机以后,货币政策也有一些新的工具和方法,主要是对目标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调整和校正,工具箱也更加丰富。

    另外一个很重要的调控手段,就是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后,G20和全球金融稳定理事会以及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所提出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引入宏观审慎政策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在常规的宏观经济运行过程中顺周期的因素太多,经济好的时候,股票市场也好,公司盈利也多,同向推动的力量比较大。所以,要引入所谓逆周期的政策措施。

    此外,宏观审慎的调节也是因为危机的产生使大家提高了对金融稳定的重视程度,有必要引入一些金融稳定的措施。同时,还强调了金融监管标准的更新,像“巴塞尔Ⅲ”,对资本的质量、流动性、杠杆等等都有新的要求。再有,作为宏观审慎措施之一,就是对于系统重要性机构,包括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和国内的系统重要性银行(我国的“工农中建”都是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平安保险也是全球系统重要性保险公司),它们的标准应该有适当的提高,因为这些机构对市场的影响比较大。我们已经开展了这几个方面的工作,但是确实在制度上、在规则设置上、在政策协调上,还做得不够好,所以今年7月份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特别强调提出了“双支柱”调控框架,要让两个支柱之间配合得更好。在机构之间,包括“一行三会”,各大金融机构之间,也都希望把这个工作做得更好。同时,从全球来讲,“双支柱”调控框架也仍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谢谢。

     

    补充:易纲:双支柱框架利于币值稳定和金融系统稳定

    十九大代表、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易纲在发言时阐述了对十九大报告中提到的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的理解。

    易纲表示,“双支柱”指的是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金融危机前主流央行的政策框架以货币政策为核心,稳定物价是政策目标,对防止高通货膨胀起到了很好作用。但本轮国际金融危机说明,价格稳定并不代表金融稳定,危机前美国的物价稳定,金融资产价格大幅上涨,市场行为具有明显的顺周期性,跨市场风险传染性较强。

    “因此,大家反思到,只有货币政策对于维持金融系统稳定还不够,金融系统风险的主要来源是金融顺周期性和跨市场风险传染,宏观审慎就是对金融顺周期性和跨市场风险传染对症下药。”易纲称。

    易纲表示,建立双支柱调控框架可以起到两方面作用:一是保持币值稳定、二是维护金融系统的稳定。中国较早探索和实践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积极稳妥推动货币政策调控框架从数量型向价格型转变,创新货币政策工具,另一方面着力建立金融宏观审慎框架。

    易纲称,宏观审慎框架主要包含三个方面内容

    一是在2011年正式引入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要求金融机构“有多大本钱做多大生意”,扩张速度要与经济发展、资本金相适应;2016年将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升级为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将更多金融活动和金融行为纳入管理,从7个方面约束金融机构,实施逆周期调节。

    二是将跨境资本金流动纳入MPA。

    三是继续加强房地产市场的宏观审慎管理,核心是形成因城施策、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

    系统性风险:要重点防止明斯基时刻

    记者:我是《中国日报》的记者。我的问题是提给周行长的。在习总书记的报告中也提出要防止加深系统性的金融风险,如请您来评估一下当前中国的系统性金融风险,您会做何评价?另外,在未来金融去杠杆的方面会有哪些主要手段?还有,最近社会上比较关注企业债务高企的问题,不知道您有什么相关的评价?谢谢。

    周小川:首先,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这个概念,在全球金融危机发生后讨论的比较多。金融风险有一般性的金融市场风险、金融机构风险,如个别金融机构不健康、不符合相关标准,甚至存在关闭破产的可能性。而所谓系统性金融风险则有导致金融危机的可能,会在市场上引发剧烈的连锁反应,使经济和就业遭受重大冲击。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在各个国家的情况不一样,风险点也不一样,但也有共同的东西。首先从全球来讲,都要防止恶性通货膨胀所造成的风险。另外,要防止资产价格剧烈调整所导致的风险,资产泡沫既有可能出现在资本市场上,也有可能发生在房地产市场上,还可能在影子银行、金融衍生产品方面。

    对于经济转轨国家,特别是从传统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国家来讲,另外一种现实的金融风险,就是所谓金融机构大面积不健康的风险。因为在转轨过程中可能不良资产会非常多,财务上出现的缺口导致亏损可能非常多。而且在制度转变过程中,可能规则、监管等各个方面都有所不足,金融机构也有可能大面积出现不健康,不少转轨国家在这个过程中很多机构基本上都垮了,或者全部都卖给外国人了,这也是一种系统性风险。再有一点,正如刚才所提到的,如果经济中的顺周期因素太多,使这个周期波动被巨大的放大,在繁荣的时期过于乐观,也会造成矛盾的积累,到一定时候就会出现所谓明斯基时刻,这种瞬间的剧烈调整,是我们要重点防止的。

    去杠杆:家庭部门债务杠杆率增长很快

    关于去杠杆的问题国内已经有很多研究,国际上也有不少评论。

    首先,若总量阀门把握比较好的话,总量就不至于膨胀得过快,杠杆率就会有所下降。我国企业部门的杠杆率相对比较高,这里既有刚才郭树清主席所说的直接融资比重低,企业靠借贷、靠债务融资比重过高的问题,也确实存在企业运用资金的效率不够高的问题,包括投资的效益、使用流动资金的效益。因此,我们特别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去一降一补”不仅涉及到企业,也涉及到银行如何看待自己的资产质量,必须两方面共同努力来调整。同时,也要看到其中有一部分挂在企业名下的贷款,实际上可能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债务,地方政府有时候借地方国有企业的名义作为融资的手段,把债务算到企业头上,这个问题要认真对待,要防范地方政府(当然各个地方很不一样,有好的,也有差一些的)在使用融资平台方面和各种变相债务方面,有一些不健康的行为,包括财务纪律不够强,或者突破了界限。

    关于家庭部门的债务杠杆率,从全球比较来讲,中国还不算高,但是最近几年增长很快。这个快的程度提请大家注意,不是说现在就要去杠杆,而是说增长的过程要注意质量,要使增量部分保持稳健,同时又是高质量的。谢谢大家!

     

    1019日上午,银监会主席郭树清在党的十九大中央金融系统代表团开放日上回答了记者提问。以下为主要内容:

    严监管:今后整个趋势是金融监管会越来越严

    记者:我是人民日报记者,问题提给郭树清主席。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了要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治理金融乱象,今年以来银监会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整治银行业的市场乱象,遏制资金脱实向虚。请问目前进展如何,在十九大以后会不会进一步加大力度?另外对现在银行业的金融风险您怎么看?

    郭树清:去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把防控金融风险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今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一系列的决策和部署,作为银行业监管机构,在防范金融风险、治理银行业市场乱象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有综合性行动方案,也有专项行动方案,总体看来进展是符合预期的。

    按照问题导向原则,我们今年确定同业、理财、表外三个重点领域。之所以确定这三个领域,一个考虑是因为这三个领域覆盖了比较突出的风险点,比如,影子银行、交叉金融、房地产泡沫、地方政府债务等,同时还有与其相关的操作性风险,所以要集中精力整治。另一个考虑是,这些领域主要涉及资金空转,进行整治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比较小,不能否认一些特殊目的投资公司投向实体经济项目,但总体来说整治金融乱象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比较小。

    另一点,我们坚持立查立改,严肃法律、法规和纪律,严格执法、执纪。从目前效果来看,同业资产规模、同业负债规模均比年初减少了两万多亿元。银行理财增速大幅下降,同业理财净减少,委托贷款增长持续放缓,特殊目的投资也大幅度下降,效果比较明显。我们加大监管行政处罚力度的同时,也督促商业银行开展自查,严格问责。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28家全国性商业银行内部问责5.8万人次,保持了高压态势。可以说,银行业资金脱实向虚势头得到了初步遏制。但是我们也不能掉以轻心,还需继续加大整治力度。

     

    刚才问到十九大以后我们会不会进一步加强风险管理,回答是肯定的,今后整个趋势是金融监管会越来越严,严格执行法律、严格执行法规、严格执行纪律。我们认为银行业的前景是很好的,风险是可以化解的,矛盾是可以解决的,但是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还需要包括企业、客户、居民个人等各方面共同配合。我们也希望监管和执法得到大家的理解,包括媒体。

    直接融资比重太低,也构成了银行业资金的风险

    记者:我来自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问题提给银监会郭主席。都说银行业是实体经济发展的输血器,想知道未来几年哪些行业和领域将得到银行业更多的政策支持,来帮助他们攻坚克难?同时我们又如何更好地实现总书记说的发挥金融在优化改革方面的作用?另外,您讲到了防风险,具体要防范什么风险,怎么防范?

    郭树清:银行业是实体经济主要资金来源,占到80%以上,从农业到制造业到服务业,实体经济的各行业都是银行业服务和支持的对象。在调整结构、转型升级等方面,银行业也应该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当然,直接融资应当发挥更大的作用。目前从宏观来讲,直接融资比重太低,企业和项目的自有资本不足,也构成了银行业资金的风险。

    从未来看,要继续做好服务实体经济工作,努力支持银行业向实体经济倾斜,重点支持普惠金融、小微企业融资、“三农”融资、脱贫攻坚方面的融资。同时,继续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安居工程等重大的公益性项目。银行业要更积极更主动地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在风险方面,从银行贷款来看,首先是信用风险,简单地说,就是钱放出去了,能不能收回来,欠债还钱,天经地义,但是在实际经济生活中、在业务实践中,常常发生借钱不还的问题,或者只还一部分本金,或者只还本金不还利息,这个问题还是非常严重的。虽然现在我们银行业总体不良资产率1.9%是比较低的,但是各个机构的贷款分类管理水平是有差别的,所以需要不良贷款充分暴露,要加大处置力度,及时消化,利用我们的资本和拨备来吸收,这样才能使银行业保持健康的发展趋势。

    其次,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问题也是特别需要注意的,我们和人民银行及其他监管机构密切配合,研究制定了一些措施和办法,包括一些制度性的规定。同时还要防范其他方面风险,比如前面提到的房地产泡沫、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以及跨领域跨市场风险,人民银行牵头制定统一的资管办法来防止这方面的监管套利。还要抵御外部冲击风险,包括IT系统、互联网金融、非法集资等方面风险,以保障经济稳中向好,行稳致远。

    (来源:央行官网)

     

    延伸阅读——一行三会就金融监管齐发声 双支柱调控框架日趋清晰

    十九大中央金融系统代表团19日进行讨论,一行三会等金融系统代表纷纷表示,要继续探索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并进一步强化金融业监管,坚决抵御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系统性金融稳定。

    探索双支柱调控框架维护金融稳定

    十九大代表、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易纲表示,中国较早探索和实践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积极稳妥推动货币政策调控框架从数量型向价格型转变,创新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不断增强利率调控能力,另一方面着力建立金融宏观审慎框架。

    易纲称,具体而言,宏观审慎框架主要包含三个方面内容,一是在2011年正式引入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要求金融机构“有多大本钱做多大生意”,扩张速度要与经济发展、资本金相适应;

    2016年将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升级为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将更多金融活动和金融行为纳入管理,从七个方面约束金融机构,实施逆周期调节。二是将跨境资本流动纳入MPA,使得跨境资本流动趋于稳定。三是继续加强房地产市场的宏观审慎管理,其核心是形成因城施策、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为主要内容的住房金融宏观审慎管理框架。

    十九大代表、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也表示,“我们已经开展了这几个方面的工作,但是确实在制度、规则设置和政策协调上还做得不够好,所以今年7月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特别强调提出了‘双支柱’调控框架,要让两个支柱之间配合得更好。包括‘一行三会’和各大金融机构,也都希望把这个工作做得更好。”

    实际上,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正是在当前防控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易纲表示,金融危机前主流央行的政策框架以货币政策为核心,稳定物价是政策目标,对防止高通货膨胀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本轮国际金融危机说明,价格稳定并不代表金融稳定,危机前美国的物价稳定,金融资产价格大幅上涨,市场行为具有明显的顺周期性,跨市场风险传染性较强。因此,大家反思认为,维持金融系统稳定,只有货币政策还不够,金融系统风险的主要来源是金融顺周期性和跨市场风险传染,宏观审慎就是对金融顺周期行为和跨市场风险传染对症下药。易纲表示,建立“双支柱”调控框架可以起到两方面作用:一是保持币值稳定,二是维护金融系统的稳定。

    加大不良资产处置力度支持去杠杆

    十九大代表、中国银监会主席郭树清表示,五年来银行业改革发展已经取得历史性成就,下一步要加大不良贷款处置力度,金融监管将趋严,银行业改革开放将进一步深化。他透露,今年前三季度银行业处置不良资产超9000亿元,但还可以继续加大力度,有效支持去产能、去库存和去杠杆。

    郭树清说,银行业要坚决抵御和化解金融风险。今年以来,党中央多次提出要把防范系统性风险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截至目前已经做了大量工作,具体包括深入整治银行业市场乱象、规范房地产融资行为、严防银行业资金进入房地产、坚决遏制政府隐形债务风险、进一步规范同业理财、继续清理整治网贷及非法贷款、注重加强监管协调等。他还透露,今年按照计划将修订和制定18项有关监督职能制度。

    他说,目前来看,银行业防范风险进展符合预期,坚持了问题导向原则,主要是针对银行理财业务、同业业务、表外业务等方面,选择这些领域主要是因为其覆盖了比较突出的风险点,如影子银行、交叉金融、房地产泡沫、地方政府债务等。今后,金融监管总体趋势会越来越严。

    在提到银行业改革开放时,郭树清特别指出,银行混合所有制改革起步很早,在最近五年取得根本性突破。在国有大型银行上市之后,越来越多的银行进入规范股份制改造,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速度超出想象,例如,在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中持股的民间资本已经达到43.73%,在城商行中民间资本超过50%,农商行中民间资本持股已经超过80%,股权结构发生很大变化。

    不过,他也表示,在公司治理层面,仍然存在一些银行股东履职不到位不规范,还存在隐瞒股权、代持股权等突出问题。下一步要进一步深化银行业改革,健全公司治理和法人治理结构。此外,还要有序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扩大银行对外开放。

    补齐资本市场短板防范风险

    十九大代表、中国证监会主席刘士余表示,中国资本市场要补齐短板,打好防范重大风险的攻坚战。

    刘士余表示,按照中央精神,要把发展直接融资放在重要位置,形成融资功能完备、基础制度扎实、市场监管有效、投资者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护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证监会系统严格贯彻中央关于资本市场的重要指示精神,牢固树立服务实体经济的基本方向,牢记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的使命,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坚持依法监管,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各方面的支持下,资本市场发展较快而且比较稳定。

    他表示,当前市场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距离党中央的要求、广大投资者的期盼、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还有很大差距。十九大再次明确指出,要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中国资本市场是中国金融体系的短板,中国资本市场要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攻坚战,要补短板,不能制约去杠杆的进程,要为融资结构的优化作出应有贡献。

        (来源:经济参考报)
  •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